新闻中心
中听 | 大家痛恨的不是有意义的加班,而是把无效加班当企业文化
评论员 邱延波
70后辞职是因为父母不舒服,80后辞职是因为孩子不舒服,90后辞职是因为自己不舒服,00后辞职是因为看老板不舒服。
近日,网传某企业员工大骂领导截图火遍全网:清明假期前一晚,某企业员工因不满节日期间被领导要求加班,在微信群内怒怼领导,得到多位同事声援。最新进展是,骂领导的员工疑似辞职。
有人说,这是年轻人出来整顿职场了。很多人看到之后,感觉特别解气。
这件事,之所以引起全社会共鸣,说明加班非常普遍,已经成了一种社会现象。大家痛恨的不是偶尔有意义的加班,痛恨的是把无意义的无效的加班当成企业文化,当成理所当然。
打工人苦加班久矣,有人带头反抗,具有一定的象征意义。很多人说,这是“吾辈楷模”,反映了大家拒绝加班的态度。
拒绝加班,大家最常说的一句话是,我签的是劳动合同,不是卖身契。言外之意就是,公司应该遵守劳动法,强迫员工无休止加班,是违反劳动法的。
拿劳动法来说事,从法律层面拒绝加班,固然行之有效,但其实还可以有更“高大上”的理由。
第一点,长期无效加班影响经济发展。3月15日,在国务院新闻办举行的1-2月份国民经济运行情况新闻发布会上,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国民经济综合统计司司长付凌晖表示,目前从整个国际环境来讲,不稳定不确定难预料的因素还比较多,为了推动经济的稳定发展,还是要把力量放在自身发展的基点上,推动扩大国内需求稳定经济增长。
加班常态化,是把人“绑”在公司,从早到晚固定在单位,做无效劳动,既透支打工人的身体健康,又消耗打工人的精神。试想,如果每个单位都是从早到晚加班,员工哪有时间出去消费?没有消费,又如何发展经济?
第二点,长期无效加班,影响生育率。近年来,中国老龄化加剧,生育率逐年下降。为了提高生育率,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不断提出各种意见,希望增加年轻人的生育意愿,提高生育率。为此,甚至有专家建议将法定结婚年龄降低到18岁。专家更应该考虑的是,先保障打工人的正常权益。正常权益保障不了,就无法保障年轻人的正常生活,缺少正常生活,会一定程度上影响结婚率,影响生育率。
长时间加班,早上8点上班,晚上11点还在加班,没结婚的年轻人既没有时间也没有精力去谈恋爱。结了婚的年轻人,也没时间去生孩子,照顾孩子。
年轻人整顿职场可以是“看不顺眼”,年轻人保障权益更可以“高大上”。把拒绝加班,上升到国家层面,上升到发展经济和提高生育率的层面,既符合国情,又符合人情。
责任编辑:王珍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