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一个混了7年的自媒体人,是怎么搞数据分析的(自媒体数据报告)

2023-12-26
浏览次数:
返回列表

嗨,我是普罗米,一个专注搞了3年数据的新媒体人。

以前我会一直在想,我跟别的新媒体运营有什么不一样,是我颜值更高,还是身材更好,又或者是天生比别人聪明,后来发现都没有,只能走了一条最艰难的路——搞数据分析。

上天关了你的一扇门,就是想让你找个锤子砸个洞。

而我的这个洞,就是数据分析。

懂文案的自媒体人很多,但是既懂文案,又懂数据分析的自媒体人很少,这就是我的职业出路。

所有想做好运营的人,必须懂得数据分析,不懂数据分析的人,不可能做得好运营,这是运营的基础技能。

所以19年开始,我一直在琢磨数据分析,看了好几本书,一边拿工作的案例实践,一边请教身边的高手,现在算是摸出了一个比较好用的规律,今天分享给大家。

不管你从事哪个领域,但只要你的工作与运营,与互联网有关,一定需要数据,懂得一些基础的数据分析技能,知道怎么用数据判断这个运营动作好不好,有没有必要继续。

这就是这篇文章的主题——如何用数据判断一个业务运营得好不好?

我们有很多维度的对比,今天列举几个比较常用的:时间对比、内部对比、行业对比,给大家分享一下。

1.时间对比

你听过“环比”这个词吗?听过“同比”吗?

可能不少朋友听过,但不知道指的是什么,这两个概念都属于“时间对比”维度:

同比,指的是今年同期月份和去年同期月份的比较;

环比,指的是连续2个周期的比较。

我们用一个例子来康康。

今年8月阅读率同比下降30%,指的就是今年8月的阅读率和去年8月的阅读率的对比,这就是“同比”的意思;今年8月阅读率环比增加3%,指的是,今年8月比7月的阅读率提高了3%,这就是“环比”的意思。

有时候环比也会用来做“周维度”的对比,这周比上周的变化幅度。

为什么要用引入时间对比呢?

还是以公众号为例。

有一年公众号推出一个大改版,改版以后,绝大部分的公众号阅读量蹭蹭蹭地往下掉,据不完全统计,改版1年后,行业平均阅读率同比改版前下跌50%。这种下跌是长期性,但是短期也可以看到,比如,改版后一周,阅读率对比改版前下降了多少,这个可以从数据中看到,改版后1个月,环比上个月下降多少,这也可以看到。

环比,可以及时跟踪运营动作带来的变化,并做出及时调整,比如公众号改版后,新媒体运营就可以根据环比数据,调整各自账号的运营策略,这样才能尽可能避免突发因素,影响KPI无法完成。

同比,则可以对去年同期的数据,了解年度变化,比如去年阅读率有10%,但今年阅读率只有5%,说明账号在走下坡路。

很多时候,同比是用来排除季节因素影响。

比如以前我们接广告,1季度是淡季,4季度是旺季,收入目标都会根据淡旺季来调整,而做营收复盘的时候,也会考虑跟去年对比,看是否在增长。

假如不考虑同比,只看1季度跟往年4季度对比,淡季显然比旺季业绩差,这是不合理的。

这就是时间对比的应用。

同比,主要用于排除季节性因素影响,更清晰判断出当前业务的发展趋势。

2.行业对比

要怎么论证你比业内同行牛逼?

用行业数据做对比。

我的简历,大多数会附上行业对比数据,公众号是一个很成熟的领域,可以查到行业的整体资料,比如行业的平均阅读率,用户活跃度等。

很多人喜欢拿阅读量说事,比如自己的某篇文章10w+,100+,但在业内看来,这都不算什么,我也写过10w+、100w+。

一个账号,用户10w,能出一篇10w+的文章,阅读率100%,这是真牛逼,但一个账号用户1000w,写出一篇10w+的文章,阅读率1%,不过如此。

只看单一维度的数据是不够的,没有对比,就不会知道自己做得好还是不好,跟行业牛逼的人差距有多大。

之前我带账号的时候,就会参考竞品账号的数据,比如我们阅读量在5w的时候,我会去看竞品账号的阅读量,看自己的账号是否正常,还会在新榜上查月度活跃用户数。

查完发现,我带的账号比同体量竞品账号月度活跃用户多了20w,把我开心坏了哈哈哈哈哈。

看时间维度的数据,是看过去的自己跟现在的自己是否有成长,看业务是否在往好的趋势发展,而跟行业对比,则是看你会不会被竞争对手干掉。

以前我跟大家提过一个概念——千UV价值。

千UV价值,指的是1000个访问用户能给你赚多少钱。

以公众号为例,假如你有1000个粉丝,1年时间1000粉丝可以赚5000块钱,那千UV价值=5000/1000=5。

有些行业会用这个词来判断用户质量/流量的质量。

比如一个千UV价值是5的账号,用户质量显然比千UV价值只有1的账号更高,如果行业平均值为2,那千UV价值为5的在行业之上,千UV为1的则在行业之下,这样就能判断账号在行业内的位置,也能判断你的能力在行业的位置。

参考行业数据,不仅仅是对比自己所在业务的好坏,也是看优秀的人是怎么做的,他们是做对了什么,才能拥有那么好的数据。

3.内部对比

除了行业对比,还有一种情况叫内部对比。

以前我所在的公司是做公众号矩阵的,公司里有非常多的账号,所有账号的流量来源一致,运营模式也一致,这时候就更能对比出,你的能力在这群人里,是“学霸”,还是吊车尾。

有一些很厉害的公司,在业内很出名,连带着这个公司的员工在业内很吃香。

但其实,有时候未必是某个员工很强,而是这个公司的机制很强,比如公司内的自媒体,也有平均阅读率,平均营收水平,这时候可以对比,同一个公司内自己所处的位置,然后就能知道,这个运营者的数据好,是因为公司,还是因为自己。

我从做纯自媒体的公司跳出来以后,去了一些做平台的业务。在同一个公司里,也有很多不同的业务部门,这些业务部门也会互相对比,比如,不同业务的用户量如何,活跃度数占比,复购用户数有多少,营业额有多少,利润率有多少。

同一个妈生的,质量也不一样。

这就是内部对比。

内部对比是最能够体现出不同人差距的,而且近在咫尺,对比更明显。

写在最后

我进入现在的公司以后,最经常被问到的一个问题是——你所做的东西的价值是什么?

所以我总是要思考一个问题——怎么去衡量我贡献的价值?

于是有了今天这篇文章,数据,就是衡量价值的一个重要体现。我接触过不少运营,很多人会做数据分析,但最后却始终没有分析出一个结果,我了解之后发现,因为他们少了一个重要的东西——评判标准。

所有需要对比好坏的事物,都需要评判标准。

评判标准,可以是时间,可以是同行,可以是内部,有了评判标准,自然也知道某项运营动作是好是坏,也有了改进方向。

这就是今天的分享,下周见。

作者:普罗米,一个写了近200多万字的新媒体运营,专注研究互联网、新媒体。公众号【后见之明】,每周2篇思考复盘。希望写下的每一个字,都不浪费你的阅读时间。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