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培训分析|培训人如何做好数据分析?“理论+案例”超强攻略送上(培训课程数据分析)
现今“数据分析”是个时髦词,各个职位都必须做点数据,会点数据。
干销售需要会分析客单价、客户人群;
干运营需要会分析PV、UV……
培训也不是世外桃源,“这个月培训怎么样”“这个月培训了×场,平均参与率是×”这是最基本的,此外,培训师还能对哪些数据进行分析,能通过哪些数据给培训工作做体检?


外部扫描
培训完成率+参培率+培训档案
外部扫描,主要针对培训管理本身,包括以下三组数据。
培训完成率
每年我们都会制定年度培训计划,然后每月底根据该计划以及实际情况提交下月的培训计划表,或者针对某个项目制定专项的培训计划,例如:

但计划往往赶不上变化,月初的计划经过月中的执行,到了月底怎么样呢?我都会汇总一下本月的培训场次、内容。

这些数据可以从本月计划完成率、培训场次的环比分析两个维度进行具体分析:
本月计划完成率:月初计划的×场培训,完成×场,完成率是×,这个也是培训老师月底打绩效的一个参考因素。没有完成的×场,没有按计划执行的原因是什么,是不是可以放入下个月计划里的考量因素。培训场次的环比分析:根据上表,5、6、7、8四个月的培训频率其实差不多,都不低,但是7月主要侧重考情培训,新人培训没有,8月也几乎没有,是7月8月没有试用期的员工吗?如果不是,那么就是安排的场次有问题。再看5月,虽然培训场次不少,但是培训类型比较单一,需要后期注意。
为了保证月底效果,我们可以每周跟盯一下月度培训计划,如果本周计划的3场只进行了2场,那么剩下的一场再加到下周还是下下周,保证培训的完成率。
参培率
这是培训考核中的老数据,跟培训计划,培训效果问卷堪称三件套,就跟七十年代结婚三大件:自行车、手表、缝纫机一样。每位培训老师在培训结束都会统计参培率,就跟上学时候老师统计出勤率一样。


遇到这种情况,我们该如何应对呢?
第一,宣传上,最简单的就是图文并茂。如果组内没有擅长PS的小伙伴,也可以收藏几个可以改模板的网站,比如图怪兽,它有很多模板,只需要简单修改就可以用;文案也可以参考综艺的宣传文案,稍加修改,再专业点,像数英网上有很多优秀文案,我们可以参考模仿。
第二,内容上,严格把关。保证培训组所出必为精品,课前调研针对不同层次的群体进行调研,兼顾大众口味。
第三,头脑风暴,创新思维。空闲时,可以让每位小伙伴讲解他们最近新接触到的一些东西,然后一起讨论:这个可以怎么为培训所用,比如直播,那新产品发布会是不是可以做成直播的形式,看看内部市场的反馈,与传统的“我说你听”的培训形式相比,形式更加新颖并且可以收集意见跟建议。
培训档案

通常,我们会在每次考核完之后,把每个人的培训成绩记录好,按月整理归档,久而久之,就会发现有一个问题——这样记录每到季末、岁末时,就不太容易看到同一个人在一年中培训考核成绩的变化,沟通时,销售老师也不太容易直接GET到点。
应对方法可以把每个月的培训考核成绩放在一起,形成《培训档案》。通过档案,既可以纵向看到某人在某月的考核中排名,同时能够看到这个月跟上个月相比,考核成绩、考核等级的变化。把这样的一个季度或者几个月的培训数据发给销售,这样培训在她心目中的形象是连贯的、线性的,比起干巴巴的文字,更有触动。
同时可以根据档案对培训形式做一些优化,比如可以分类研究,对于培训前回收手机的这种无手机课堂,考核成绩是不是一定比有手机课堂的培训成绩高?如果是这样,那就可以考虑每次在培训前让老师回收手机。
培训满意度
作为培训中很重要的一个环节,不论是采用问卷星,还是通过课堂反响,针对反馈回来的培训效果,我们需要认真总结,学员对培训时长、老师授课技能、内容深浅或具体某环节的意见呼声最高,则某方面就需要我们迫切整改解决。
易错点在PPT的最后一页放一个二维码,在课堂的最后邀请大家扫码填写提前设置好的满意度问卷。我经历过300个人的培训,只收回来13份反馈,等培训结束后的半个小时,看着问卷星的后台,欲哭无泪,本来还想收集点意见跟建议,这可怎么整?
应对方法《影响力》一书中表示:现场有大量其他旁观者在场时,旁观者对紧急情况伸出援手的可能性最低。
这是因为周围有其他可以帮忙的人,单个人要承担的责任就减少。所以与其等着面对13份的结果愁眉不展,不如一开始就缩小范围:如果培训人数小于30个人,那直接单密群发即可;如果培训人数大于30人,可以发给各自组长,让组长再缩小范围的下发。这样每个人都觉得自己是唯一被找到的人,肩负重任,需要认真填写,这样可能效果更好。

内部筛查
内训师+课程
老人常说“打铁还需自身硬”所以我们除了从外围入手,还需要用放大镜去筛查培训内部,内部的筛查通常涉及到以下数据。
内训师人员分析
重点分析内训师人手是否充足,比如培训师总共有多少名,其中专职和兼职各多少人,以及对课程的讲授情况。

优秀的内训师养成周期会比较长,对此,可以采取什么对策?
在我看来,可以利用公司每年的职级晋升机会,明确每个档的内训师需要的能力标准以及待遇条件,比如P2级是需要能够讲授销售技巧类的,P3是具备单独研发并且讲授能力的等等,这样可以让大家目标明确,动力更足。
课程分析
对于课程,主要分析目前系统内有“标准化讲义+视频课件”的课程有多少门,占总课程的占比是多少,其中销售类的占比是多少,实用工具类的占比是多少。
这样一分析,我们发现有些课程,虽然讲了很多次,但并具备“标准化讲义+视频课件”,这就导致课程没有办法进行标准化传播。
对此,我们应该如何应对?
每次培训,都要录制视频,用于后期复习或者新来销售学习,如果后期还有同一节课程的现场版,那就再录制,可以更新代替旧版。
如果说培训课程研发需要天马行空的发散思维,那么培训数据则需要我们脚踏实地的认真分析,定期给培训数据体检,发现变化,追踪变化,应对变化,才能保障我们培训工作健康有序的进行!
“企业人才发展案例库”
全新上线
企业人才发展案例库case.trainingmag.com.cn/mobilepage/mhome
现在开通 “企业人才发展案例库”VIP账号每年1280元
即可免费获取4本“案例集”
(限量1000份,先到先得,发货时间另行通知)
培训想做好“企业人才发展案例库”做参考!“企业人才发展案例库”,
您工作的好帮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