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基于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的人口部分态势分析(从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显示人口什么效应进一步显现)

2023-05-20
浏览次数:
返回列表

前言:

人是社会经济活动的基础。通过对人口数据的分析,可以直观的感受到人口演变进程中的周期性,以及这种周期的波动与社会经济体系运行的交互和纠缠。人口的演变进程,可以作为理解过去的一个维度,也可以作为预测未来的一个基准。

一. 2020年的人口金子塔

人口金字塔能够直观地展示人力资源、人口老化程度、扶养比、生育年龄人口、未来的出生率和死亡率、未来人口总数等特性。所以按照惯例,第一部分,放上第七次人口普查的人口数量金字塔。

第七次人口普查全国人口数量金字塔

二. 性别比例失衡造成的男女人口数量差异

2.1 全国范围内男性女性人口数量差异

全国范围内的分年龄段的男性女性人口数量差异

1. 25-29岁为适婚年龄,该阶段男性女性人数差值4477208人。

2. 过去30年的适婚人群,也就是现在30-59岁阶段的人群,男性女性人数差值12196021人。随着年龄增长,这多出来的1200万男性越来越难以找的合适的配偶。

3. 未来20年的适婚人群,也就是现在5-24岁阶段的人群,男性女性人数差值21581307 人。并且从趋势上看,男性女性差值在逐渐扩大,也就是男性寻找配偶的压力在逐渐增大。

4. 0-59岁年龄阶段男性总共比女性多出来了42309310 人,该年龄阶段男性总人数594034908人,差额占比0.07。考虑到差值的变化趋势,也就是未来二三年,适婚男性中总是有超过7%的人很难找到配偶,这是一个相当大的社会问题。

5. 传言的3000万男性找不到配偶,可能是从0-59岁整个年龄阶段出发的。实际中适婚年龄的男性无法匹配配偶的数据,也就是25-29年龄阶段的男性女性人数差值,大约在500万左右。

6. 60岁之后男性女性人口差值迅速缩小并转负数。这种情况是那个年代男女出生人口的性别比例造成的,还是男性的预期寿命低于女性造成的,可以进一步研究。站在七普的角度看60-80岁的人口,也就是1940-1960年出生的人口。这个阶段中华民族经历了各种内外战争和动乱,对于男性人口的影响可能大于对于女性的影响。纵观百年历史,和平年代的男性要承受男女人口数量差异带来的求偶差异;动乱年代男性要承担更多的寿命损失风险。男性承受的生存压力总是更大的。

2.2 部分地区男性女性人口差值占当地总人口数的比例

部分地区男性女性人口差值占当地总人口数的比例

1. 吉林各个年龄阶段男性女性人数差异控制的都挺好;海南相对来说各个年龄阶段的男性女性人数差异控制的稍微差一点。

2. 河南在0-24岁这个阶段和24-59岁这个阶段,性别人口差异出现了诡异的反转。1995-2020年出生的人口,和1960-1995年出生的人口,到底有什么不同呢?可能是计划生育的实施和胎儿性别鉴定技术的普及吧。在没有计划生育和胎儿性别鉴定技术普及之前,如果头胎二胎不是男孩可能会一直生育下去,造成女性人数多余男性;在计划生育之后,随着胎儿性别鉴定技术的普及,很多女性就没有出生的机会了。

2.3 义务教育阶段之后不同教育阶段男女性别人数

义务教育阶段之后不同教育阶段男女性别人数

1. 简单考虑相同教育程度的男性女性人口差异。硕士研究生是唯一的女性多于男性的阶段;博士研究生阶段,男性女性人口数量差值占该阶段人口总数的比值反而挺高,这可能与受教育过程中女性的年龄压力有关。

2. 考虑到男性求偶过程中的向下兼容。硕士研究生男性和本科女性的比值达到了1:10;博士研究生男性和硕士研究生女性的比值达到了1:6。也就是硕士和博士的男性求偶压力并不大。反而硕士和博士阶段的女性,如果不肯向下学历兼容,求偶压力较大。

三. 人口年龄结构中的周期性

3.1 不同年龄人口分布态势

第七次人口普查不同年龄人口态势

1. 不同年龄的人口数量呈现出了明显的周期性波动。当前59-61岁人口在1960年前后出生,受三年自然灾害影响较大,应该对极值进行平滑。调整后的人口结构大致呈现三个周期:0-20岁,20-40岁,40-60岁。峰值出生人口集中在2014-2018年、1986-1990年、1965-1970年这三个区间,每个峰值区间就是一代人。

2. 峰值峰谷之间人口数量振幅还是比较大的,震动幅度可能达到三分之一到二分之一。

3. 1965-1970年到1986-1990年周期的峰值基本持平,但是1986-1990年到2014-2018年周期峰值下降了三分之一左右。其中有经济发展、女性受教育程度提高等的影响,也有计划生育等政策性影响。

4. 人是社会活动的基础。人口这种周期性的波动,将会是社会经济活动周期的推动因素之一。

3.2 劳动力人口态势

劳动力人口态势

1. 2010-2021年间劳动力总量是正向增长的。但是新增劳动力总量增速逐年降低的,且逐年下降了40%。这个阶段,年轻劳动力的成本肯定是增长的。所以出现了就业压力大和年轻劳动力成本上升这两个看似矛盾的现象。

2. 2022-2040这个阶段,劳动力总量是萎缩的,但是新增劳动力基本保持稳定。且在2022-2032年这十年间,年均会有600-700万的劳动力总人口降低,并且每年有2千多万人退出劳动力市场。一方面退出的劳动力会对养老金、退休金等造成压力,另外一方面新增劳动力的稳定和劳动力总人口的下降,有利于提升劳动者待遇及助力产业升级。希望能利用好这个本世纪最后的人口窗口期吧。

3. 2040年之后,从出生人口的趋势看,新增劳动力供给将会下降到1千万以下。相比于2010年2600万的新增劳动力供给,劳动力市场态势彻底反转。

3.3 适龄婚育人口态势

28岁适龄婚育人口变动态势

1. 适龄婚育人口在2008年到2018年间,经历了从1800万到2600万的上升,增长了约45%;在2018-2030年间会从2600万下降到1400万,下降了46%;

2. 适龄婚育人口直接关系了出生人口数量。到2030年间,每年新生儿人口数量不断下降的趋势不会改变。

3. 适龄婚育人口是大件耐用消费品的主力,涉及到乘用车、房产、装修、母婴等各个行业。会深刻推动相关行业的周期演变。

4. 2008年到2018年间,在适龄婚育人口增长的推动下,乘用车应该有较大的正向增长;2018-2030年间,在适龄婚育人口的下降的影响下,乘用车需求会不断萎缩。但是新能源车辆作为方兴未艾的新技术,新能源车辆的销售可能会有较大的增长。

5. 房地产行业的高杠杆高负债运行模式,更加依赖新生需求的接盘,所以受到适龄婚育人口变动的影响更大。在2008年到2018年间,配合居民杠杆率的提升,房地产市场确实有一个突飞猛进的发展。至于2018-2030年间房地产市场怎么变化,这个话题比较敏感,请自行分析数据。我能说的是,不管你得到了什么样的结论,你都对,你都是棒棒哒。

四. 人口与住房

4.1 人口周期和房地产周期

房地产数据与人口数据

1. 房地产周期中,房屋新开工面积是具有代表性的先行指标。房屋新开工面积下行趋势的开启,往往代表房地产市场以及经济运行会在3-6个季度后开始下行。

2. 人口上行周期中,通过政策引导,可以较低成本拉升房地产周期。

3. 房地产周期除了受人口数量影响之外,城镇化进程和经济发展周期也是重要影响因素。

4. 随着2018年开始的新增需求人口数量下行,2019年房屋新开工面积出现了一个局部极值,随后开始下行。但是房屋施工面积仍然在累积,房屋施工面积的累积和需求人口趋势之间出现了交叉错配。

5. 除了七普统计的存量建筑面积,现在每年仍然会新开工约200000万平方米建筑面积,且有1000000万平方米建筑面积正在施工中。不考虑增量,仅仅考虑消化掉施工中的建筑面积,按照人均40平方米计算,需要2.5亿人口。考虑到人口总量马上进入负增长以及城镇化进程进入低速增长期,不知道从哪里找到这么大需求。

4.2 户数和住房间数

住房间数和户数

1. 全国范围内看,拥有两套(按每套住房3个卧室)及以上住房的户数占比约30%。

2. 北京,上海等一线城市,两套(按每套住房3个卧室)及以上住房户数占比约10%。但是如果按照一线城市每套住房两个卧室计算,则两套及以上户数占比仍然达到了约30%。

3. 河南拥有两套(按每套住房3个卧室)及以上住房的户数占比约50%,住宅肯定过剩了。

4. 普通住宅建设、产权、交易等,通常以套为单位。七普统计的应该有户数和套数这个维度的数据,但是没有公布,只能通过户数和间数估算。不知道是统计学上的考虑还是故意藏数据。

4.3 部分地区户数和人均住房建筑面积

部分地区户数和人均住房建筑面积

1. 全国范围内,已经有超过50%的户数,人均住房建筑面积超过40平方米。总体住房相对宽裕。

2. 即使北京、上海这些一线城市,也有30%-40%的户数,人均住房建筑面积超过40平方米。

3. 在过去二三十年间,大规模的住房建设取得了非常大的成效。

五. 人口变动趋势预测

人口变动趋势预测

1. 人口总量的转折点可能就在2022年或者2023年。从这个转折点之后,本世纪中国的人口总量将会开启漫长的下行趋势。在2050年,人口总量可能在12亿人左右;在2100年,人口总量可能在7亿人左右。本世纪末尾,相比当前的极值,人口规模将会减半。

2. 2012-2016年间,每年出生人口均值在1900万左右;在2022-2026年间,每年的出生人口均值已经低于1000万,在900万左右。规模相比直接腰斩。

3. 2016-2022年间出生人口快速下降,主要影响因素是在1988-1995年间出生人口的快速下降,同时叠加了生育年龄的推迟和出生率降低的影响。本质上是人口代际波动的又一个周期。

4. 2016-2022年间出生人口快速下降的影响,要等到20年后这批人进入劳动力市场,或者30年之后这批人结婚生子,成为车房等消费主力人群后,才能显现。

5. 2012-2016年间出生的人口和2022-2026年间出生的人口,虽然只差了10年的时间,但是命运是完全不同的。即使不考虑各类资源随时间推延的累积效应,后出生的人,相比早出生的人,在求学、就业等各个方面,压力直接减少了50%以上。

六. 结语

周期律是事务发展的客观规律之一。周期的波动,会造就繁荣和衰退。在周期中受益的人们,总是幸运或者聪明的;在周期中痛苦的人们,总是不幸或者盲目的。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