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第7次人口普查数据报告解读(第7次人囗普查)
「结构解读」
一、 「总分总 结论先行」从下面一到九点里面提炼最重要的放在最前面,人口有增长,但是增长放缓
二、 「介绍背景」
1 为什么要进行第七次人口普查,人口普查的意义在哪里?全面查清我国人口数量,结构,分布等方面情况为经济政策提供数据信息支持
2 本次普查有什么新的数据技术,全面采用电子化数据采集方式,实时直接上报数据,普查结果真实可靠
三、「结构化思维」 从人口数量 ,人口结构,人口分布三个模块展开;再分别从9个细维度进行数据阐述,并且得出相应的结论。

四、「逻辑思维」
从数据到结论的推导过程:以第六次普查的数据作为基准,参照点,对比数据得出判断。
1 共141178万人,与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下同)的133972万人相比,增加7206万人,增长5.38%,年平均增长率为0.53%,比2000年到2010年的年平均增长率0.57%下降0.04个百分点。
2 平均每个家庭户的人口为2.62人,比2010年的3.10人减少0.48人。
3 与2010年相比,东部地区人口所占比重上升2.15个百分点,中部地区下降0.79个百分点,西部地区上升0.22个百分点,东北地区下降1.20个百分点。
4 总人口性别比(以女性为100,男性对女性的比例)为105.07,与2010年基本持平,略有降低。出生人口性别比为111.3,较2010年下降6.8。
5 与2010年相比,0—14岁、15—59岁、60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分别上升1.35个百分点、下降6.79个百分点、上升5.44个百分点。
6 与2010年相比,每10万人中具有大学文化程度的由8930人上升为15467人,15岁及以上人口的平均受教育年限由9.08年提高至9.91年,文盲率由4.08%下降为2.67%。
7与2010年相比,城镇人口增加23642万人,乡村人口减少16436万人,城镇人口比重上升14.21个百分点。
8 2010年相比,人户分离人口增长88.52%,市辖区内人户分离人口增长192.66%,流动人口增长69.73%。
9 与2010年相比,汉族人口增长4.93%,各少数民族人口增长10.26%,少数民族人口比重上升0.40个百分点。
「内容解读」
一份数据分析报告应该有一定的态度和观点,当然这份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报告是面向全社会的,所以还是保留了相当的严谨性在里面。
他基本上只呈现了客观事实,如果需要一定的观点态度,还是需要自己去解读。当然不同的人由于立场,环境,背景等因素解读出来的观点也不完全一致。由于部分数据不方便解读,涉及zz问题,这里仅对四 、六 、 七展开一些片面的解读
(四)性别构成。男性人口为72334万人,占51.24%;女性人口为68844万人,占48.76%。总人口性别比(以女性为100,男性对女性的比例)为105.07,与2010年基本持平,略有降低。出生人口性别比为111.3,较2010年下降6.8。我国人口的性别结构持续改善。
解读:性别构成这里有一个指标:人口性别比 ,我觉得这个指标相当好,一方面可以反映出性别差异性,另一方面可以方便大众形象的认识性别结构。本次人口普查性别比是105.07 ,通俗的讲,就是100个男性中有5个人可能找不到媳妇。10年前性别占比是111.3,也就是100个人有11.3个人找不到媳妇,相对来说比10年前问题有点缓解了。难怪过去10年来,丈母娘把持着中国房地产的走势。
然而10年后的今天找媳妇的压力真的有所缓解吗?我觉几个例子
1 随着国内经济的发展,很多女性都参与到经济建设当中来,在职场上凭借自身的努力获得了相应的经济收入,过去女性对男性经济依赖程度大大降低。用一位女性同事的话说:老娘自己能挣钱,为什么还要娶个好吃懒做的男的回来伺候。
2 国内是16年开放二孩政策,10年间 性别比从111.3下降到105 ,二孩政策贡献了多少?如果二孩政策贡献较大的话,也就是说,当前的成年人找媳妇还是很难,因为受人口年龄结构影响,有大量的女性可能现在只有5以下岁,所以要想达到105的性别比的压力,可能还要等15年(姑且认为20岁可以结婚吧)。
3 信息化高度发达的今天,彩礼攀比,经济生活的攀比,无疑为""找媳妇""这件事贡献了一定的难度。10年后的移动互联网加速了信息的传播,减少了信息的壁垒。当然如果哪一天,不要彩礼了,这个正向的传播也会更快的。
(六)受教育程度人口。具有大学文化程度的人口为21836万人。与2010年相比,每10万人中具有大学文化程度的由8930人上升为15467人,15岁及以上人口的平均受教育年限由9.08年提高至9.91年,文盲率由4.08%下降为2.67%。受教育状况的持续改善反映了10年来我国大力发展高等教育以及扫除青壮年文盲等措施取得了积极成效,人口素质不断提高。
解读:每10万人中有15467个人是大学学历一下,就是中国15.4%是度过大学的。这是平均水平,大家知道15岁以前的几乎是上不了大学的,60岁以上的大学生是相当珍贵的。那么问题来了,15-60岁这个年龄段有多少比例是大学学历?15—59岁人口为89438万人,假设极端情况 大学学历都集中这个年龄段,24.4%=21836万/89438万,60岁以上还是有大学生的,这个比例打个折扣,取20%吧,也就是说15-59岁人群中5个人有1个是大学学历。这么高的比例,足以让大家对 昔日充满梦幻的“大学生”这个词汇荣耀不再。当然不是说大学生水平下降了,而是大家的知识水平,国民的知识素养普遍提高了。未来,做生意也好,投票选举,或者政策实施也好。肯定是要考虑国民素质这个变量的。如果以前是民智未开的话,现在将大不一样了。
(七)城乡人口。居住在城镇的人口为90199万人,占63.89%;居住在乡村的人口为50979万人,占36.11%。与2010年相比,城镇人口增加23642万人,乡村人口减少16436万人,城镇人口比重上升14.21个百分点。随着我国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和农业现代化的深入发展和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政策落实落地,10年来我国新型城镇化进程稳步推进,城镇化建设取得了历史性成就。
解读:城镇人口比重上涨14.21个百分点,也就是说越来越多的人口都往城镇跑了。
先说下我对这个数据的认识吧
1 年轻人都在城镇买房子了,有能力的一点的在一线城市,然后是二线城市,然后是三四线城市。
2 农村的中小学现在人数越来越少了,但是还是得配比一定师资。很多小孩都在往城镇聚聚了。以前的农村叫留守儿童和留守老人,未来估计只有留守老人了(当然不能在用留守这个词语了,大部分还是自己选择的,农村空气环境好)
3 现在很多人在农村建一套房子,城里买一套房子。不知道将来我们这一代人到底选择在农村养老,还是城里养老。这都催生不一样的经济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