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多了解因、多分析因,少看重果——谈库存数据的认知问题(库存分析维度包括哪些)

2023-09-27
浏览次数:
返回列表

昨天写了一个短评:点评钢谷的库存数据;不少认识、熟悉的读者然后看了就问我们,你们不是不重视库存数据吗?怎么还专门为钢谷网的数据写一个短评呢?钢谷网是陕西东岭集团旗下的,他们自身的钢贸在西北做的非常大,他们的数据有可信度吗?你怎么为这种有现货背景的咨讯网站背书呢?2018年3月份的时候你不是怼过找钢网吗?后面印证你的判断,关于房地产高周转带来的旺盛的螺纹钢需求是对的,现在为钢谷网的库存数据站台,你们有没有合谋割散户韭菜啊。等等....;还有读者留言库存多降了三万多吨,相较于几千万吨库存九牛一毛,让人无语。

数据只是果,而不是因,就像价格涨了,不是因为涨,涨只是结果,因在供需矛盾或者市场预期上。

就好比留言的那位读者说几千万吨库存与库存多降了三万多吨的,我说广州的库存本周比上周多降了三万吨多,与你全国几千万吨库存没有半点干系,要站在广州市场本地的角度去看,从广东本地的电弧炉满负荷在生产,从广州的价格、从工地开工,从当期一周的市场价格表现来看,从北材南下的情况来看。库存减少要么是北材南下到货减少,要么是虽然市场价格一般,成交一般,但是工地需求旺盛,出库很好,出库的成交未必是当周当期的成交。

我们从未为任何资讯机构去站台、背书,所有的库存数据只是印证我们前期对因的判断与分析。

要看到一个事实就是西北的产量连续两周增的很猛,有一周增了20多万吨。背后的因,有人了解吗?但我们是非常清楚的,从疫情期间,整个山西、陕西、四川以及新疆、甘肃等区域的钢厂联合起来减产、限产,到当前随着市场回温,西北工地逐步全面复工,需求走好,钢厂提升开工率。产量增加情理之中,但看到本周产量增幅放缓,就说明,该开的企业都已经开了,该利用的产能也都已经利用了。产量增幅放缓,那么意味着下一周产量很可能增幅不超过5万吨或者为零,间接印证最近两周左右产量要见顶的前瞻性判断。

那为什么要说产量见顶在最近两周左右呢?关键在西北地区的产量确实有严格的限产的,而其他地区当前仅湖北地区的电弧炉受到疫情影响,复产复工完,其他地区的产量应该在当前螺纹钢尚有毛利2~300左右的情况下,生产很旺盛吧,该转产至螺纹钢的铁水、钢水,不是4月份开始转产的,而是3月初就开始在着手转产。

产量见顶还有一个关键的事实是在当前高炉长流程厂的废钢添加比例相较于2019年4月份同期大幅降低。无形中也减少了螺纹钢的产量。

而去库的表观数据并不是你看到的问题全部,当前呈现给我们的库存数据也不是真实的库存数据全部。

做现货的贸易商特别最近两年玩的风生水起的远期现货点价模式。不仅仅是永安资本、杭州热联、嘉吉、杭州善成等等这些企业在玩。包括上海钢银、陕西东岭等等都开始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业务。而业务的本身也不仅仅是贸易商,还有很多终端用户。

而终端用户的真实需求是由企业根据当前施工进度以及全年的建筑量等做综合的评估。很多企业也开始有意识的利用期现价差去锁定成本。即我们现阶段所看到的库存有很多已经卖出去了,或者现在很多企业手上存在大量的现货卖出合同。只是没有交货而已。而卖出了现货合同的这些企业,在盘面处于基差区间较大时已经在盘面买入了虚拟库存。

以2018年跟着我们泽铁咨询思路操作的杭州某物资公司为例,近期其下游客户也在与其谈一个建筑项目大约两三万吨的采购量,让该公司锁定价格,分批交货。而今天本人接待了某国有期货公司现货子公司来访,也是有大型企业与之谈全年的螺纹钢合同量,如何用盘面锁定价格,以什么价格进场的问题。

所以市场越来越不是那个我们看库存就能决定价格涨跌的市场,而进入了一种全新的时代,期现融合时代,你所看到的库存全都是无法界定货权归属,无法判断是否属于销售给终端用户的资源。按照某些说法,有些个别企业从现货库存角度看负库存很大,而盘面已经持有了虚拟库存的多单。但现货只是还没有出库而已。

所以我们不能被表象所迷惑,要去寻找因,多分析因,少看重后面的果,说不定后面就是坑。

中行的原油宝业务给了我们投资者一个深刻的教训。我们要从中汲取教训。而不是盲目看着高频数据看空,盲目的去抄底!

一句话要深入分析数据背后的深层次逻辑,多做深入一线的实地调研,少带着主观观点去分析产业。要倾听来自产业端、需求端的所有现象反馈。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