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从理论到实践,疫情防控中大数据的用武之地(抗击疫情理论依据)

2023-09-29
浏览次数:
返回列表

目前,移动互联网、信息化已深入生活的方方面面,积累了海量的数据,应用好大数据可以为问题分析、决策参考提供准确依据。防控新冠肺炎疫情,大数据可以在诸多方面为疫情防控工作提供科学、精准、有效的支撑。

一、医疗大数据:提升诊断效率、促进联防联治

由于医疗行业拥有大量的电子病历、病理分析报告、诊断与治愈方案等数据,此类数据可以极大地便利医生诊断和患者先行判断,因此医疗行业是大数据的沃土。如2018年7月颁布的《国家健康医疗大数据标准、安全和服务管理办法》明确了责任单位在健康医疗大数据产生、收集、存储、使用、传输、共享、交换和销毁等环节中的职能定位。

此次疫情中,发热门诊接诊了大量就诊者,利用好此类数据可以提升诊断效率,并促进疫情的联防联治。首先,发热门诊可以搜集患者就诊信息,根据就诊患者来源、活动轨迹等信息确定密切接触者,预测就诊量趋势,合理分流诊断。其次,可以电子化记录患者病历、医疗方案、临床特点、鉴别诊断、病例的发现与报告、治疗、解除隔离和出院标准等内容,并将前述数据可视化处理,分析异同点,及时建立诊断数据库,为新冠肺炎诊治提供帮助。此外,还可以根据患者就诊信息数据开发数据模型,建立疫情态势分析系统、疫情风险预报平台,为群防群治、联防联治提供大数据工具。

二、网络搜索、社交媒体大数据:回应舆论热点、及时主动辟谣

根据网络搜索大数据确定搜索指数或社交媒体热词等内容,可以聚焦舆论热点并有针对性地回应,以避免网民情绪激愤、、恐慌、心理负面情绪过多。如国家信息中心大数据发展部曾抓取了数千万余条数据,分析出恐惧、担忧、释然、感动等情绪的出现、分布与蔓延趋势。其中还通过标定正面和负面词汇自动测算得出“民众负面情绪占比”这一指标。重大措施的发布会影响负面情绪持续时间以及峰值,能够极大鼓舞人心,提振士气。

疫情防控期间,经常出现“造谣一张嘴,辟谣跑断腿”的情况,通过大数据舆情监测系统,可以快速甄别“谣言”并在第一时间辟谣,而且还可以根据谣言的传播途径进行精准辟谣。

三、电子商务大数据:聚焦供需监测、布局精准营销

疫情期间,口罩、消毒液等物资紧俏,根据对电子商务平台商品疫情防控物资的上架时间、价格变化、断货分析,可以检测相关物资的需求缺口以及是否有商家囤积居奇、哄抬价格等行为。如《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运用大数据加强对市场主体服务和监管的若干意见

》中提出“构建大数据监管模型,进行关联分析,及时掌握市场主体经营行为、规律与特征,主动发现违法违规现象,提高政府科学决策和风险预判能力,加强对市场主体的事中事后监管” 。

由于快递停运无法发货,除防控疫情相关商品外其余商品够买积极性下降。宅在家的时候,用户会长时间浏览电子商务平台,根据用户的浏览记录可以制作精准用户画像,商家可以研判消费趋势、用户消费习惯、区域消费特征、用户消费行为相关性等。基于用户的浏览数据,电子商务企业可以提前规划产品设计、库存管理、精准营销等,有利于疫情过提高生产效率。

四、运营商和地图大数据:追踪人员流向、提示感染风险

疫情暴发期间从武汉回到全国各地的人群多达500万,如今全国各地陆续复工,亦面临人流量巨大的返工潮,如此量级的人口流动数据无法通过传统技术手段妥善处理。运营商通过搜集的手机漫游信息,地图导航类App搜集用户的位置信息而形成的个人信息迁徙大数据,可以有效监测人口流动和分布。可以在此基础上分析研判各省疫情态势,对于确诊人员可以还原路径信息,还可以分析挖掘密切接触者,快速锁定“潜在传染源”。当在某地发现疑似患者或已被确诊的,可以根据用户的踪迹数据开发新型冠状病毒疑似患者/确诊患者同行自动通知系统,向有接触可能的用户提示感染风险。

五、物流大数据:高效追踪物资、合理配置资源

物流信息数据的采集需要贯穿到整个供应链上下游的,即从原材料采购、加工生产、运输分销、零售直至末端最后一公里直达消费者的数据。通过共建共享物流行业大数据平台,改变数据资源匮乏的现状,事项多来源、多类型、大体量和综合性数据的搜集,有针对性地提升数据采集能力和数据处理能力。

针对物流的大数据分析,可以建立起疫情防控期间物流追踪系统,了解物资需求和运力,通过大数据分析进行资源调度,合理配置资源。

国务院于2015年已发布《关于印发促进大数据发展行动纲要的通知》,近年来关于大数据的应用案例越来越多也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大数据的应用离不开多源数据的整合、数据处理能力的提升,在此基础上运用大数据精准、科学制定措施和发布政策。

大数据的应用有助于尽快战胜疫情,但我们不仅要思考如何利用大数据做好疫情防控,更应深入思考疫情之后如何利用大数据这一国家基础性战略资源,尽快在经济运行机制、社会生活方式和国家治理能力方面扎实落地,加快建设数据强国。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