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惊呆了!上海小超市14万条人脸信息!小超市里面的大问题人脸数据!(上海超市供货商交流群微信)

2023-11-04
浏览次数:
返回列表

人脸数据连超市都能采集,关键是你完全不知晓。委托了上海市人民检察院技术部门进行了现场勘验检查,在相关设备中共提取了14万条人脸信息。不仅采集,他还做数据分析,对消费者进行差异化区分。仅仅为了防盗而安装

昨天,上海一家商场发生了一起“刷脸”事件。由于该商场监控系统出现故障,一位顾客在进入该商场时,被摄像头拍到了面部,随后商场对该顾客进行了人脸识别登记。“刷脸”成了大家出门的必备工具。 记者从上海市公安局虹口分局了解到,该事件涉及人脸信息采集、使用和流转环节,在多家商场存在违规违法采集人脸信息、使用人脸识别信息的情况。虹口公安分局表示,目前警方已介入调查。 什么是“刷脸”? 据了解,人脸识别技术是指通过采集设备(如摄像头)所拍摄到的人的图像信息,将其与预先存储在计算机数据库中的人脸特征信息进行比对,从而实现身份识别和身份鉴别的一种生物特征识别技术。当前市场上的人脸识别系统主要包括两大类:一类是基于计算机视觉算法的刷脸系统;另一类是基于人体生物特征(如指纹、虹膜、面部等)的刷脸系统。 在科技发展越来越快的今天,生物识别技术也被广泛应用于人们日常生活中,比如我们常见的门禁、考勤、消费、金融等。但就是这样一个看起来再普通不过的技术,却被不法分子利用起来,成为了实施违法犯罪活动的工具。

图片来源CCTV新闻

一、人脸识别系统“有缺陷”,你不知道的人脸数据

据了解,人脸识别技术在最初的应用中,存在一个很大的问题,那就是它很容易被人伪装。以人脸识别技术中的其中一个环节为例,人脸识别的第一步就是将用户的面部图像输入到人脸识别系统中。这个过程如果被不法分子利用,那么将会让这个过程变得非常简单。而这位不法分子就利用这一点,伪造了一张身份证照片,然后就能直接进行人脸识别。并且为了达到更好的效果,该男子还使用了一种“假脸”技术。 “假脸”技术利用人脸部的特殊部位与系统中存储的照片进行比对,从而实现身份造假的目的。 那么这种技术是如何产生的?又是如何被不法分子利用? 其实这个问题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就可以找到答案,那就是我们不知道人脸数据。

图片来源CCTV新闻

1、人脸识别技术的发展

人脸识别技术是由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杰弗里·辛顿(Jeffrey Hinton)教授在20世纪60年代提出的。经过40多年的发展,人脸识别技术已经被广泛应用在身份认证、安全支付、生物识别、图像检索、移动通信等领域。 但这并不意味着人脸识别技术已经非常完善,事实上,目前人脸识别技术的发展还存在很多问题,比如: 1)人脸识别技术还不能完全达到“所见即所得”的效果,也就是当用户使用该技术进行识别时,系统会将用户的脸部与数据库中存储的照片进行比对; 2)部分人脸识别算法在面对复杂多变的光照环境时,其准确性会降低; 3)对于某些特殊的角度、光线或表情等变化,人脸识别技术仍未达到准确判断。

2、人脸数据的来源

而人脸数据的来源主要是三个方面,分别是安防系统、银行系统和一些机构的人脸识别应用。其中,安防系统中的人脸识别应用主要是指用于采集用户的个人信息,比如身份证照片、指纹等。而银行系统中的人脸识别应用则是指用户办理业务时,银行工作人员对其进行的一种身份认证。而这些数据信息都是不对外公开的。如果说银行系统中的人脸识别应用只是面向银行内部员工的话,那么接下来我们要说到的则是一些机构以及一些安防公司所采用的人脸识别应用。这些应用不仅可以帮助机构实现身份认证,而且还可以通过人脸数据来判断用户是否为目标用户。因此,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这些机构的人脸数据甚至可以作为一种商业资源进行售卖。

3、人脸数据的存储

人脸识别系统中存储的人脸数据主要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静态人脸数据,另一种则是动态人脸数据。静态人脸数据存储在用户的个人信息中,而动态人脸数据则是在服务器端通过算法来进行分析提取。例如在公共场所,有些公司会通过安装摄像头来进行收集用户的个人信息,这些摄像头上的面部图像就属于静态人脸数据。而另一些公司则会通过其他途径来获取到用户的动态信息,例如用手机录制用户的视频、在网上发布一些用户的照片等。这些动态信息都将会存储在服务器上,通过算法提取出来。而服务器上存储着大量用户的个人信息,这也就意味着这些信息非常容易被泄露出去。人脸数据本身具有一定的隐私性,那么如何避免个人信息被泄露呢?

图片来源CCTV新闻

二、不法分子利用人脸识别实施违法犯罪活动

以非法获取公民个人信息为目的,利用人脸识别技术,采取秘密手段或秘密方式,将采集到的公民个人信息出售或者提供给他人,在全国范围内非法获取、出售或者提供公民个人信息的案件时有发生。2020年4月,山东省德州市公安局在侦办一起网络赌博案件时发现,犯罪嫌疑人通过非法渠道获取大量公民个人信息,并以每条0.1元至2元不等的价格向他人出售。经调查核实,犯罪嫌疑人通过网络购买大量公民个人信息并通过人脸识别设备进行采集。在大量的公民个人信息中,涉及个人身份证件照片、指纹信息等。该案涉案金额达3000余万元,涉及全国多个省份。目前,案件正在进一步侦办中。

1、人脸识别在超市、餐厅等公共场所广泛应用

如今,人脸识别技术已经在全国各地的商场、超市、餐厅、酒店等公共场所广泛应用,成为新时代的“刷脸”神器。 在一些大型商场内,只要顾客进门,就会被要求“刷脸”。通过人脸识别,顾客可以快速办理会员并完成结算,免去了排队办理的烦恼。与此同时,人脸识别也为顾客提供了安全保障,降低了被陌生人盗窃的风险。 在一些餐厅内,顾客用餐时,需要用手机扫描二维码才能进入餐厅就餐。这种方式虽然方便快捷,但是存在着一定的安全隐患。如果消费者不小心被陌生人尾随,那后果将不堪设想。人脸识别技术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决这个问题。

2、人脸识别数据被用来从事违法犯罪活动

2019年12月,多地公安机关破获了一起非法获取、出售公民个人信息案,抓获犯罪嫌疑人9名,查获涉案手机、电脑等作案工具20余部,涉及公民个人信息数量达200万条。 经查明,2019年以来,犯罪嫌疑人张某等人在未取得相关行业资质的情况下,通过网络购买或自行采集的方式获取公民个人信息300余万条、手机号码700余万个。 通过使用人脸识别设备,张某等人在网上低价购买了公民个人信息。随后将获取的大量公民个人信息出售给他人。 张某等人涉嫌非法获取、出售或者提供公民个人信息罪被依法批准逮捕。

三、如何让人脸数据使用变得安全?

对于人脸信息数据的泄露,目前尚无具体有效的解决办法。但随着科技的发展,人们对个人隐私的保护意识也越来越强,而人脸识别技术作为一项新兴技术,其本身也存在着一定的漏洞。就如此次事件中的商场,即使顾客将面部信息拍下,但是并不知晓自己所采集的信息将被用于何处。因此在今后的人脸识别使用中,需要更加注重安全问题。目前,人脸识别系统使用时最大的安全问题是:人脸数据是否会被不法分子滥用。目前主流的人脸识别系统都是通过云端进行人脸数据传输,而且并不需要用户提供任何信息。如果不法分子利用这些数据来实施违法犯罪行为,那么如何在信息泄露时保障用户权益也是一个问题。但目前有一些人脸识别系统使用时需要用户提供身份证复印件、手机号码等个人隐私信息,这就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而且一旦泄露个人隐私将会造成严重后果。#建议立法规范人脸识别技术#

举报/反馈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