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库存是如何变动的,怎么样才能预知以后的库存水平?(库存的形成原因)

2023-09-27
浏览次数:
返回列表

预测活动不是独立存在的,它需要和供应链管理的场景相结合,经典应用是预测未来需求,其他的场景还有运输费用和库存金额等。以库存预测为例,公司高层想要了解每个月末的库存金额会是多少,从现在开始到年末库存的趋势会怎样?

如果公司有降低库存的任务,高层肯定想要看到下降的曲线,否则就说明工作没有做到位。作为供应链管理部门的负责人,理所应当地承担了预测库存的工作。

如果公司里有先进的ERP或是专业的库存优化系统,这项任务可以交给软件完成,很快就能输出结果。即使没有这些系统,我们仍可以大致地计算一下。

粗略的计算方法

先来看一种颗粒度较大的估算方法,它适用于手头上没有许多数据,又要快速提供结果的场景。

这种情况是比较常见的,公司高层在开会时,可能会突然想起一个话题,要求部门负责人快速提供一些信息,如果没有现成的数据,我们就要当场估算一下,然后给出一个比较可靠的数字。关于估算的方法论,请看这篇文章:

如何快速估算供应链问题?介绍一个实用的方法,立即搞定运费预算

回到估算库存的问题上,首先要思考一个问题,库存是如何变动的,怎么样才能预知以后的库存水平?相信读者们在小时候都做到一道数学题,它是许多人童年的记忆,或许是不太愉快的那种。

这道题就是“水池注水放水问题”,题目通常是说有一个蓄水池,如果往里面注水,3小时注满;如果往外放水,4小时后放完。请问同时注水和放水,几个小时可以把水池注满?

图片来源:网络

我小时候是很不理解这道题的,为什么既要注水,又要放水,这种做法的意义在哪里?我一直没想明白,所以解不出这道题。

现在我终于找到了题目的现实意义。企业的库存就像是水池,卖出了成品,就相当于是放水,库存水平下降了。为了保持正常的运营,就需要不断地生产和采购库存,这就是注水。

库存水平始终在变动,水池如果干涸,说明库存太少了,就是缺货;水池如果溢出来,说明库存太多了,也就是过剩。通过水池运行的原理,我们可以估算期末库存的金额。

具体要怎么做呢?

第一步是要掌握目前的库存金额,这是相对容易能够获得的,只需要统计现有的库存数量,乘以标准成本即可,例如此刻账面库存金额是1000万元。

第二步是了解“放水”的情况,每天预计的销售额是多少?假设公司每天平均出库的订单金额,也就是销售额是50万元,距离月底还有10天,所以预计会减少500万元的库存。

第三步是推算“注水”的情况,每天预计的采购金额是多少?如果本月还剩余10天,只需要看这段时间内的到货计划就能知晓。假设截止到月末,还有1票货物即将入库,金额是400万元。

第四步是计算月末库存金额,公式很简单:

期末库存金额=现有库存金额-出库金额+入库金额=1000-500+400=900万元

这样就可以迅速地预估出期末库存的结果,当然它可能不是很精准。

进阶的计算方法

不管使用哪种方法,库存预测的底层逻辑都是相同的,它仍然是一个水池注水放水问题,区别在于计算的颗粒度上。

假定这次要预测的目标是原材料库存,总经理想要知道月末的原材料库存金额能否降下来,达成集团公司设定的指标。原材料不仅占用了仓库场地,它还涉及到应付账款,收到的货物要计入应付的账簿,按照合同规定的期限给供应商付款。

原材料的期初库存就是现有库存,这与此前的粗略估算的情况是一样的。不同之处在于“放水”的数据来源发生了变化,它不再是销售预估,而是物料的相关需求。

相关需求的概念在以前介绍物料需求计划和计算逻辑的文章中已详细解释过,请看这篇:

五分钟迅速了解MRP计算的逻辑

它和成品的物料清单绑定在一起,通过使用比例计算可得需求量,所以不需要单独做预测。举个例子,制作1个汉堡包需要2个面包片,在物料清单中的成品和原材料的比例是1:2,制作100个汉堡包就要用到200个面包片。

生产型企业的原材料需求量来源于成品的生产计划,假设生产计划都能按时完成,根据物料清单,用MRP系统或者是Excel表格就可以推算出未来库存的变化情况。

继续使用物料需求计划和计算逻辑章节中的案例,假设物料编号是NCX-10的原材料,它在1月份每周的相关需求分别是245、208、408、553和104件,如下表:

根据MRP计算规则,在每周期末的NCX-10库存数量分别是407、599、691、138和534,具体的计算过程可以查看前面的内容,不再赘述。把所有的原材料都用此方法统计,就可以得到全部的库存预测金额。

期末预计手头的库存就是我们要寻求的预测数据,在这里两者是一回事,它们的本质是一样的。

此时我们可以思考一下,供应链管理中数据的属性是什么?相同属性的数据可能有不同的字段名,例如上文中提到的销售量和相关需求量,在不同的场景里,它们起到的作用是一样的,都是在水池里放水,消耗里面的库存。

预测库存量和期末手头的库存量也是如此,都是在某一个时间点上的库存剩余的数量。在有些情况下,数据是可以相互替代的。

为什么要提到这些数据的替代问题?许多时候我们或许没有现成可用的数据,那工作就不能继续做下去了吗?显然是不行的,没有数据就要想办法找到数据。可能又有人会说了,“我怎么知道要用什么数据?”“这个报表没人教过我,不会做啊!”

在生产车间里,所有的设备操作和产品加工活动都有很明确的作业指导书,工人只需要按部就班地执行操作就可以了。

而在职场上,并不是所有的工作都有一份操作手册,许多时候,给你布置任务的人也不知道该怎么做。

领导通常会提出要求,需要一些数据或是分析,他不关心获取数据的过程,只想要得到结果。接到指令的人可以选择“躺平”,没人教过不会做也是正常的,但这样想就失去了磨练学习的机会。

对于数据的敏感度和应用能力是在实战中锻炼出来的,只有愿意去接受挑战,才有机会获得成长,主动地思考“我需要什么数据?现在有什么可用的资源,如果没有,如何去其他数据源中找到替代方法?”

经常进行此类的训练,可以提升自己的数据应用和逻辑思维能力。想明白了这点,我们也就不会再惧怕、或拒绝挑战了。

最后给读者们留一道思考题,如何来预测在途库存?是否可以利用NCX-10案例中现有的数据?大家不妨思考一下后给出自己的答案。

搜索